皖东地区自古号称吴头楚尾。南宋辛弃疾知滁,在《声声慢·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》一词中,就曾有“千古怀嵩人去,还笑我、身在楚尾吴头”之说。作为楚国和吴国的边境地,准确的边界线现在在哪里呢?通过古地名,我们能够寻找到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。
六尺巷东边的“礼让”石牌坊。高斌 吴承江/摄
公元前223年,秦国大将王翦率军攻破楚国郢都寿春(今安徽寿县),楚国灭亡。楚国王室以及大量民众向东逃亡,散布在今皖东境内。为了怀念故土,他们把新住地均加上曾经的国都名,从而在今天皖东西部的凤阳、定远、南谯、琅琊、来安、全椒、明光等地留下许多缀有“郢”字的地名。“郢”字来源在“郧”,郧地是楚国的故土,楚国先祖在此生息立国,楚人有深厚的恋土情节,于是就将“郧”字的“贝”改成“王”代指国都,此后迁都之地均称作“郢”。最早的郢,在今天湖北江陵西北,春秋楚文王定都于此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楚国的都邑曾几经迁徙,但不论迁都到哪里,都城都称为“郢”。
而在天长市一带的自然村(村民组)却没有一个缀有“郢”字。因为这里过去长期为吴国(公元前512—公元前473)和越国(公元前473—公元前306年)的领土,吴、越国原住民的后代对吴、越充满感情,自然不愿意选择曾经占领他们国土(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国)的楚国国都做地名。
通过查询谭其骧先生主编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(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版)等相关资料,皖东地区楚国和吴国(后来为越国)分界线,西南端起自与全椒县古河镇交界的含山县北的昭关,沿全椒、南谯、来安与江苏浦口、六合交界线向东北方上行,在来安汊河镇文山村折向正北方,穿过来安、六合边界,再穿过半塔镇,进入盱眙县,经王店、古桑向北至淮河边止。这条界线的西面,有许多自然村以“郢”命名;而东面,靠近界线的地方,许多自然村是以“营”命名的。这说明当年界线东面有很多吴国军兵驻扎,与楚国对峙。
“郢”与“营”地名的分布为我们寻找2500年前楚国与吴、越国的国界提供了一个依据。沿着这条边界线,春秋战国时期,还曾经发生过很多历史事件。其中,“卑梁之衅”就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。
这个历史事件是吴楚两国因为两女子争桑而发生的大望
战。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上说:“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,两女子争桑相攻,乃大怒,至於两国举兵相伐。吴使公子光伐楚,拔其钟离、居巢(今六安市金安区)而归。”卑梁,位于现在天长市的石梁镇西面,当年是吴国边邑。钟离,就是钟离古国,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封国,故址位于今天的凤阳县板桥镇。大约在公元前538年为楚国占领。楚国派箴尹宜咎在此筑城。公元前518年因“卑梁之衅”为吴国夺去。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,钟离遂入越国。数十年后楚伐越,钟离、卑梁都回到楚国。
“卑梁之衅”,历史上也叫“争桑”“两童争桑”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对此也有记载。通过《史记》中的描述,可以看出,卑梁之衅开始是吴国和楚国的两个小孩因为争夺桑叶而打架。两家大人听说后随即赶到了出事地点,先是相互指责对方,既而大打出手,结果钟离的人打死了卑梁的人。为此,卑梁的百姓怒不可遏,守城的长官还带领大兵扫荡了钟离。楚平王接到钟离遭到攻击的报告后,不问曲直是非,当即调拨军队攻占了卑梁。而吴王僚对楚国领土早有觊觎之心,正愁没有进攻的借口,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出兵机会,于是派公子光率领大军进攻楚国。最后,吴军攻占了钟离和楚国的另一重镇居巢。
由此,后人把这场因争抢桑叶而引起的大规模的征战,称为“卑梁之衅”,借以讽喻因无谓的小事而引起的争端和杀戮。“卑梁之衅、血流吴楚”成为著名的典故,宋人楼钥《送姜子谦寄钟离》中有云:“濠梁自古扬州域,禹娶涂山城尚留。钟离虽尝作楚县,子男之国书春秋。卑梁争桑起吴衅,阴陵失道除汉雠。”后来“争桑”一词也用为边境不宁的典实。唐刘禹锡《酬郑州权舍人见寄十二韵》曰:“风能行偃草,境静不争桑。”
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