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代明臣、廉吏张英人生的词典中,不独给安徽桐城家人写信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,留下“六尺巷”的礼让佳话,且是“终身让路”,以德传家。在其《聪训斋语》中,曾摘引古人箴言以自勉:“古人有言:‘终身让路,不失尺寸。’老氏以让为宝,左氏曰:‘让,德之本也。’”其实,在朝堂之上,张英依旧忍辱负重,忠厚耿介,屡次被贬职,但很快即重新起用。
公元1686年九月,张英与侍读学士德格勒撰写起居注失误,被吏部题革职降级。1690年七月,即调任礼部尚书,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。此后,康熙帝斥杨瑄等人为一等公佟国纲所写的祭文“极为悖谬”,因未能详审祭文,张英被免礼部尚书。后又因教习庶吉士不严连降三级。到1692年十月,恢复了礼部尚书之职,并兼管翰林院、詹事府。
1701年(康熙四十年)十月,1638年1月30日出生的张英以衰病再次申请退休,被允准以原官致仕。晚年在龙眠山构筑“双溪草堂”,不以宰相自居,却以山间老人的身份与百姓交往。往来山中,遇到担柴人,便主动让路,予人方便。
在《聪训斋语》一书中,张英还提出了“立品、读书、养身、择友”四纲,且把整部家训概括为“读书者不贱,守田者不饥,积德者不倾,择交者不败。”“六尺巷”显明了“德邻不孤必有邻”之友邻之道,其择友之道同样堪为成功人生的宝典。
德邻相处与择交益友,实乃仁爱厚德的有机统一。即便恶邻,仍当以退让为上,至终会感化对方,弃恶从善。至于择友,2000多年前的孔子也有忠告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而
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至于佞友之损友,不只退让,且当避之唯恐不远,方能避祸安身。如张英所论,“此辈毒人,如鸩之入口,蛇之螫肤,断断不易,决无解救之说,尤四者之纲领。”
康熙三十九年,张英次子、28岁的张廷玉和年仅21岁的年羹尧同中进士。年羹尧授职为翰林院检讨,张廷玉则为翰林院庶吉士。二人风华正茂,倜傥风流,又是同等职衔,自是投机,“过从甚密”似不为过。
张英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年羹尧之后,警告廷玉:“是儿音洪而厉,目炯而怒,纵使功名显达,亦难免祸,汝其远之!”从神情目光和声色看,年纵然将来可显达,但不会有好结果,告诫其子“务必远之”。好在张廷玉从善如流,渐渐抽身。
到1726年,年羹尧事发,雍正帝开恩“赐其狱中自裁”。同时“斩年羹尧之子年富,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云贵、广西之地”。从清史记载看,给年羹尧开列的就有大逆罪5条,欺罔罪9条,僭越罪16条,狂悖罪13条,专擅罪6条等92款大罪。
尽管史官和后人不无兔死狗烹之非议,可翻检年羹尧一生行迹,功威显赫后确有妄自尊大,忘乎所以,僭越、狂悖之斑斑劣行。如,进京摆官架子,“王公大臣亦跪接于广宁门外,年羹尧策马而过,毫不动容”。甚至直接干涉朝廷人事安排等。
此时,张英已长眠于地下18年。张廷玉之所以未染上一身臭毛病,未引火烧身,能远祸全身,仕途通达,怎能不对父亲的远见卓识,谆谆教诲由衷叹服呢?记载此事的清人许奉恩赞:“先达观人于微,亦何神哉!”
正因张英的言传身教,果然老子英雄儿好汉。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进士,历任文渊阁、文华殿大学士及户部、吏部尚书,50年职场,“历得三朝,遭逢极盛”,为康熙、雍正二帝所倚重的股肱之臣。
一时间,张氏父子被誉为“一门双宰相”。张廷玉同样文武双全。先后编簒了《亲征平定朔北方略》《省方盛典》《圣祖实录》《四朝国史》《大清会典》等,并著有《澄怀园诗选》《载赓集》《澄怀园文存》等诗文。
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